陳可辛說,雖然投名狀中包含武術元素,但它其實不只是武俠電影。
他在20年前(1986年)看到吳宇森的《英雄本色》,已希望拍一部表達兄弟情義的電影。
現時得到這個機會。他表示想讓觀眾再次感受像英雄本色般的兄弟情,這是現今電影最缺乏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首先,解釋一下「投名狀」
大概的意思就是說,要加入一個組織,所需要做的一種誓約
在本片中,這個誓約就是「每個兄弟各殺一個不認識、無冤無仇的人」
從此 ,兄弟的命就是命,其它的,皆可殺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片主要在探討「投名狀」、「兄弟情義」與「現實」之間的關係
不過兄弟情義面,相對弱了些
如果這三個點是組成整部影片的結構,那麼「兄弟情義」這個點的感染力,就明顯小了許多
假如「投名狀」要對觀眾產生衝擊,一定是與「兄弟情義」相牴觸而產生的效應,而不是針對「現實」,
如果只是「投名狀」對「現實」,那麼收到的效果就很有限,單純只是一般的毀約而已
因此,「兄弟情義」越深厚,與「投名狀」發生衝擊時,收到的效果就會越大
如果說本片一直讓我覺得少了什麼,而不是很被感動,應該就是影片中一直想強調,卻感覺不太到的:
深厚「兄弟情義」吧...
「投」劇在首段描寫完「現實」的狀況後
導演就試圖將「投名狀」與「兄弟情義」的部份先放大
不過,一開始的佈局,並沒有足夠的線索說服三人已成為真正的好兄弟
只有亂世的無奈、互相依賴,以及「投名狀」
單純只是「由投名狀去圈住兄弟情」
而「龐」這個角色,從很多細節都看得出,並不重視投名狀,
例如「龐」的表情、態度,以及對於投名狀的眼神
最後更由「姜」的獨白直接道破
有了這樣的關係後,對於之後有人會背叛投名狀,已是了然於胸,單純只是好奇後續的發展而已
並不會對於「兄弟情義」的部份,產生感動跟認同
接著,雖然試圖用第一次的戰役,來補足這一點,而製造出很熱血的場面
但是在戰場上,大家本來就是互相依賴
再加上要分散注意力去佈局有關戰術的層面,來突顯「龐」的領導才能,讓劇情往下銜接
還要顧及三個主角各自的精采鏡頭(大卡司的待遇...)
因此,光是類似英雄本色的熱血搏鬥與得勝後開心吼叫的場面,仍不能有效的說服我:
「兄弟情義」有深厚的存在
這多少受了「電影」長度的影響,為了描寫更多的劇情,只好以比較意像的方式,交代
「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」
再利用後面的劇情來堆疊、補足說明
例如「七劍」就是一例,
七劍聚在一起後,立刻就說是生死與共的好兄弟,誰都不能缺
觀眾等於是「被迫接受」這樣的事實
如果這邊是用小說的方式呈現,相信效果就可以好的很多
但畢竟是電影,單要靠些許的片段,來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情誼,勢必需要更多的巧思才能辦到
「投」劇在片中一直宣告兄弟情的部份,卻不能有相當的佐證
就會讓人在過程中有一種「好像少了什麼」的感覺
接下來,導演假設「由戰鬥帶給觀眾兄弟情義」的任務已完成,「龐」有能力領軍的鋪陳也結束
此後劇情的走向,就立刻將「戰鬥」的部份縮到最小,轉而專心描寫「投名狀」、「兄弟情義」與「現實
」之間的關係
至此,「投名狀」已描述完畢,暫時功成身退
接著將三個構面中的「兄弟情義」與「現實」部分放大來檢視,並製造衝突
在「兄弟情」還沒有感受很深的情況下,立刻就遭遇了「強奪民女」事件
馬上就展現了情義的變質,簡單來說
就是「兄弟情義」好不容易營造到60分後,立刻就扣回到58分了
這樣的結果導致的是,後來以「劉、關、張」對比於這段兄弟情的時候,因為感受不到「龐、趙、姜」與
「劉、關、張」 感情上的呼應,也就是說,情義上的程度「根本還達不到對比的地步」
雖然輔以某角色哭得很哀傷,來加強說服觀眾「兄弟情已變質了」
但坦白說,我看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,
雖然看得出「龐、趙、姜」三人的感情變質,但是並不會有多難過,
因為從來沒覺得他們感情很好阿......
甚至曾一度懷疑,難道這是在諷刺劉備?
因此,這一段單純變成看劉德華打人而已,很精采
不過,雖然覺得這是不足的地方
本片在「現實的矛盾」還是處理的很好,例如攻下蘇州城後,發生的慘劇
都可以看出戰場的現實,以及戰亂下,戰國兒女的悲哀
也就是說在「現實」、「兄弟情義」、「投名狀」這三個主要構面下
「現實」這一塊做得是相當傑出的,值得讚賞!
不過,這一段慘案的部份,卻也因為「兄弟情義」程度的不足,以至於「兄弟情義」與「現實」所產生的
衝擊,在感受的效果上,就打了折扣
龐與趙之間的衝突,在我看來,只能感受到兩個「將軍」在戰場上觀點的不同,並不是兩個「兄弟」的觀
點不同,我只能感受到戰爭的悲哀,對於衝突的片段,倒是沒什麼感覺,更遑論為了兄弟情的消逝而哀傷了
這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因為「情義」,進而對於劇中人有著更深一層結合的緣故,間接影響了具體事件呈現
的效果
最後的南京之戰,如前所述,由於主要焦點已不是在戰爭的場面上,於是以描述性的方式帶過
取而代之的是「現實」與「兄弟情義」間更劇烈的衝突
「龐」的陰謀,更代表了「現實」與「兄弟情義」相互激盪的最高潮,
而「龐」的獨白,也呼應了一開始他說,不相信「投名狀」,導演試圖把「兄弟情義」推到更高的層次
至此,「兄弟情義」經過種種的描述,功成身退,並成為影片中既定的事實(觀眾接受的程度不一就是了 )
於是,將「投名狀」與「現實」部分放大檢視,焦點回歸於「投名狀」的真諦
再經過一連串的因與果
最後,將一切回歸於「現實」...
本片最足以代表「投名狀」的,就是姜午陽(金城武 飾),然而就像「投名狀」一樣,他的角色在影片中
段,也逐漸變為陪襯的綠葉,負責串場與過場,到了最後,再伴隨著投名狀的真諦而豋場,可說是相當巧
妙的安排
午陽的每一刀,無論是對著誰,都可說是觀眾對於「現實」的宣洩
在最後,他肩負了「投名狀」與「兄弟情義」,挑戰了「現實」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個人認為,看「投名狀」這部片,如果不從想要看深厚的「兄弟情義」角度出發,可以感受到更高的藝
術價值,那種在現實與情感間拉扯,造成一種很真實、複雜,淡然而「不夢幻的情義」....
如果說我們看完以後,不若像看了「日本動漫」,得到那種超然的「純感動」,或許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所說的
「情義」,太類似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,充滿多變、妥協,綁手綁腳而不單純了吧...
說真的,頗悲哀
推薦此片
留言列表